“湖广填四川”这一历史事件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个人配资平台,明末时期,四川地区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,导致人口骤减。随着清朝的统一,政府发现仅靠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足以迅速恢复四川的人口,尤其是成都平原一带,甚至出现了虎豹横行的局面。这个地区要想重新恢复到战前的繁荣状态,需要的时间不知要多久。
因此,清政府决定大规模地将外省移民迁往四川,主要来自临近的湖北和湖南,这两个省统称为湖广地区,因此这一历史迁徙事件便被称作“湖广填四川”。然而,后来有些人将这一事件解读为四川人的祖先大多数都源自湖广,将四川本土居民的数量大大低估,认为清代之后四川的原住民少之又少,这种看法并不准确。
首先,在讨论清初四川人口时,很多人并没有将四川的阿坝、甘孜、大凉山藏彝羌等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区考虑在内。根据一些权威学者的统计,清初大移民之前,四川地区的藏彝羌少数民族主要以游牧为生,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,人口增长较缓慢。但清代初年,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也不会少于五十万,加上普遍估计的清初汉族残存人口约为五十万,那么总人口便已经达到一百万了。
展开剩余64%其次,在明末时期的四川战乱中,很多当地居民逃亡到了周边的省份,如贵州和陕西等地。清初,社会恢复稳定后,他们随着大批移民返回故土,这些人并不能被视作外来移民。众多历史文献中都有关于四川居民在战乱平息后返回家乡的记录。例如,有官员在清初向上皇上奏文提到:“蜀中流民,寄居邻省者,现在查令回籍……”康熙帝则回复道:“四川寄寓外省流民,各督抚应造册移送四川,拨给口粮和交通工具,派官护送其回籍。”这说明外地的移民中相当一部分人其实本身就属于四川,他们只是因为战乱临时逃往外地,待时而归,这些人也应算作明代的四川土著,且数量并不容小觑。
第三,还需考虑移民迁移的地域选择。成都平原土地肥沃,交通便利,而且经历了战乱的严重破坏,因此成为移民的首选地。相对而言,迁移到山区或贫瘠的土地上就不太划算。此外,山区的土著由于受战乱影响相对较小,他们在深山老林和洞穴中躲藏,生存条件较为稳定。因此,在四川的明代土著主要集中在阿坝、甘孜和凉山的藏彝地区,其次是有少数民族的黔江、宜宾和泸州等地,之后才是大巴山南麓广元、巴中、达县、涪陵等地区。
根据相关学者的统计,如果我们以每年约2%的人口增长率来计算,从康熙帝时期到嘉庆、道光年间经过大约150年的时间,四川的土著人口从100万增加到约2000万人左右。学界普遍估计嘉庆和道光期间的四川总人口在4000万左右,这表明明代的土著在四川实际上占据了一半的比例,土著与移民的比例大致为1:1,而不是后人认为的清代以后土著数量稀少,移民占绝大多数的情况。
四川的朋友们可以翻阅一下家中的祖谱个人配资平台,查看一下自己的祖先何时迁入四川,欢迎大家留言交流!这段几百年前波澜壮阔的移民历史,值得被记录和探讨!
发布于:天津市常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