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同治元年(1862年),陕甘地区爆发了严重的回民起义,史称“陕甘回变”。战事迅速蔓延,局势如火如荼,给当地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。为了平息这场叛乱,朝廷在左宗棠的提议下派遣大军出征,历时多年,直到1873年才得以平定。曾毓瑜在《征西纪略》中写道:“回民因仇杀汉民,清军又以重税压榨民众,百姓苦不堪言。”在这期间,固原的董福祥在安化起义,号召起义军十余万,势力跨越陕甘十余州县。最后,他投奔了左宗棠,成为清朝的辅助力量,其部队被编为“董字三营”新手炒股配资平台,也因此奠定了近代“甘军”的基础。
董福祥原是固原当地“哥老会”首领的儿子。自幼习武,性格刚烈,十分不喜读书,反而对武艺充满兴趣。长大后,他更是雄风四起,义气为先,常常出手打抱不平,结交绿林豪杰,成为乡里人敬畏的对象。彼时,清朝的绿营兵力根本无法抵挡太平天国、捻军等反叛势力,地方官员也因此允许各地民众自发组织团练抗击外敌。到了1862年,陕甘地区的动乱愈演愈烈,22岁的董福祥依靠“哥老会”的力量,迅速发展了庞大的武装力量。由于其势力的不断壮大,安化县的把总对其心生嫉恨,将其捕获并严刑拷打,企图置其于死地。董福祥在狱中被狱卒秘密救出,才得以逃脱死刑。之后,他号召旧部起义,展开了与清军的对抗。虽然一度遭到围剿,并且与回民军交战时不断有伤亡,但董福祥依然顽强抵抗,并一度联合回民和捻军共同反抗清朝,直至1867年,他的部队逐渐崛起,掌控了陕甘地区十多个州县的军事大权。
展开剩余75%1868年,湘军经过陕西转战山西,朝廷命令从绥德调兵攻打董福祥。董福祥虽然多次发动反击,试图收复绥德,但屡战屡败,实力大为削弱,士气低落。到了1869年,湘军的刘松山总领陕西各部清军,并于瓦窑堡一战中彻底打败了董福祥,迫使董部全军投降。此后,董福祥的部队被精简,并改编为“董字三营”。虽然经历了惨败,但董福祥并未因此颓废,反而屡屡出战,建立了不少战功。尤其在攻打吴忠时,他表现突出,逐渐获得了左宗棠和刘松山的信任。董部被正式编入清朝的正军序列,仍由刘松山指挥。
次年,刘松山亲自指挥围困回军马化龙部时,在金积堡击败回军,致使马化龙投降并被处决。此后,董福祥被任命为金积堡的守将,并在同年摧毁了回军的马家滩据点。到了1871年,董福祥随刘锦棠进军西宁,屡次击败回民军,如白彦虎等人的部队,并参与平定河州回民叛乱。因功,董福祥被逐渐晋升为提督,并收编了马占鳌部等回军势力,为甘军注入了新的血液。
1875年,董福祥随左宗棠、西征新疆,董字三营立下赫赫战功。尤其在天山木里河和古牧地的战役中,甘军以压倒性优势一举收复乌鲁木齐。此后,董福祥再度跨越天山,进入南疆,屡战屡胜,收复失地,彻底摧毁了阿古柏的分裂势力,并驱逐了白彦虎。甘军的威名也因此传遍了新疆,成为清朝在西部最强有力的军事力量。
1894年,董福祥奉旨率甘军驻扎京师蓟州,深得慈禧的青睐。1895年,朝廷调动甘军镇压河州、湟中的民乱。1897年,马安良的部队留守甘肃,而其他甘军则被调往北京,成为武卫后军,驻防直隶和山西一带。1900年,列强的侵略步伐加速,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爆发,董福祥与义和团的联系密切,并在背后支持拳民与列强抗争。庚子事变爆发后,慈禧特命董福祥驻守京城,并指派甘军守卫永定门和永安门。此时,董福祥不仅展现了军事才能,还得到朝廷的褒奖。虽然与列强的斗争充满波折,但他与甘军依然表现得极为英勇。
然而,清朝政府在处理外来压力时动摇不定,荣禄以“病”为借口推脱兵权,最终使得甘军只能停战应对。尽管如此,甘军的英勇表现还是给列强带来了巨大的威胁。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日子里,甘军依然顽强作战,击毙了大量敌军将领,甚至甘军将领马福禄也为国捐躯。次日,董福祥会同荣禄护送慈禧和光绪皇帝西逃至西安。为了保障西安的安全,董福祥在途中编练了20多营兵马,牢牢把守潼关长达九个月。尽管八国联军已经占领北京,但董福祥在此次战役中的英勇表现,依然得到了慈禧的深刻认可。
虽然清政府给予董福祥“革职永不叙用”的处分,但他依然未放弃继续作战的愿望,计划招募新兵赴山西抗敌。最终,慈禧通过光绪帝的劝说让他暂时回金积堡隐居。之后,慈禧企图削弱董福祥的兵权,扶植马安良等人,逐步裁减甘军至仅剩八营,实质上甘军的核心力量已不再属于董福祥。
至1907年,董福祥因涉嫌私藏武器、财富庞大而遭到调查,尽管最终案件未能成立,但清廷对其的打压依然没有停止。1908年,董福祥捐出40万两白银支持新政,并为宁夏屯垦提供了大量武器。然而,这位传奇人物于同年病死在金积堡。列强获悉后表示欢喜,清政府在其死后未举行任何正式葬礼,仅在其故乡立了一块“董少保故里碑”以示纪念。
发布于:天津市常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