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3年,江苏真武镇朱楼村的一位老人朱文玉,经历了生命中的一段沉痛时光——他的妻子因重病不幸去世。这个消息传到朱文玉的养子朱鸿兴耳中配资开户,他深感悲痛,并急忙给养父写信,信中写道:
“父亲,国家正在建设,您的薪资制度也有所改动。我考虑到母亲的丧事,决定拿出60万元为她办丧葬事宜。”
朱鸿兴实际上还有一个身份——刘允若,而他口中的“亲父”便是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之一——刘少奇。原来,在1933年,年仅三岁的刘允若成为朱文玉夫妻的养子,直到1946年,他和养父母才知道,他的亲生父亲竟是刘少奇。那么,刘允若为何会成为朱文玉的养子?又为何刘少奇直到13年后才与他相认?此外,为什么刘允若会要求亲生父亲为养母出丧葬费?这一切都源自刘允若的亲生父母及其童年经历。
展开剩余88%刘允若的母亲何宝珍是刘少奇的原配妻子,1918年她考入了湖南第三师范学院。在校期间,她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熏陶,积极参与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,和伙伴们开展了爱国民主运动,坚定地投身于革命事业。不久后,她以卓越的领导才能成为湖南大学生队伍的中坚力量,组织了多次学生运动及妇女解放活动。
1922年,学校校长的贪污行为被揭露,何宝珍带领学生们走上街头,抗议要求校长交出赃款。这一举动激怒了校长,导致她被学校开除。然而,何宝珍并未放弃革命道路,她继续在长沙中国湘区委员会开展革命工作。就在这里,她邂逅了毛主席、杨开慧等革命同志,并与刘少奇展开了人生的另一段缘分。
何宝珍与杨开慧因志同道合而成为挚友。那时杨开慧已是毛主席的妻子。一次,刘少奇来到杨开慧家商讨工人罢工的事项,何宝珍正在帮助杨开慧整理文件。杨开慧觉得两人非常相配,于是便主动提起:“小何同志不仅有学问,而且参与过多次民主运动,你那边需不需要这样的人才?”这段话成为了何宝珍与刘少奇缘分的起点。
很快,何宝珍加入了刘少奇所在的组织,帮助他领导工人罢工运动。两人迅速坠入爱河,并于1923年结为夫妻。婚后,尽管两人非常恩爱,他们的孩子也相继出生,但因革命工作需要,他们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。1924年,刘少奇和何宝珍的第一个孩子出生,但由于革命形势紧张,他们只能将孩子托付给亲戚照顾。
到了1927年,何宝珍在武汉工作时,又诞下了一个女儿刘爱琴。夫妻二人深深疼爱着这个孩子,但由于形势严峻,必须分开生活。为了避免拖累,何宝珍只能将女儿托付给当地的进步工人照看。三年后,刘少奇和何宝珍的儿子刘允若在上海出生。尽管革命工作繁忙,刘少奇总是尽可能地抽时间陪伴孩子,深怕错过任何一刻。
然而,命运无常。1933年,何宝珍在执行任务时遭到叛徒出卖,被敌人逮捕。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,何宝珍始终没有泄露任何党组织的信息,最终她在南京的雨花台被残忍杀害,年仅32岁。得知这一噩耗时,革命同志们心情沉痛,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要尽快找到何宝珍的儿子——刘允若。
经过一番寻找,地下党员姚庆玲终于联系上了住在隔壁的房东太太,得知刘允若被暂时托付给了她。可是,上海的形势日益严峻,找不到合适的抚养人。最终,姚庆玲想到自己在乡村的继子朱文玉,决定将刘允若托付给他。
1933年夏天,姚庆玲急忙给朱文玉写信,称有事找他。朱文玉匆忙赶到上海,见到姚庆玲后,他焦急地询问:“有什么急事?”姚庆玲沉默片刻,走进屋里,领出刘允若,交给朱文玉。这时,朱文玉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,他非常高兴,毕竟自己一直未能拥有孩子,而妻子和他一直对孩子充满渴望。
朱文玉抱起刘允若时,发现这个瘦弱的孩子身上布满了疮痕,看起来非常可怜。于是,他决定尽全力照顾这个孩子。由于当时社会动荡,许多孩子成为了孤儿,朱文玉并没有追问孩子的来历,只是抱着这个孩子回到江苏的家里。由于当时并未得知孩子的全名,朱文玉便为他取了名字“鸿兴”,并热情欢迎刘允若的到来。
刘允若的姐姐朱鸿楼非常喜欢这个新来的弟弟。尽管刘允若当时的身体状况不好,夜晚常常因病痛无法入眠,姐姐也时常带着他去看病、喂药,照顾得无微不至。家里的经济情况非常拮据,朱文玉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地工作,但夫妻二人从不怨言,始终把孩子放在心头。
几年后,刘允若的身体渐渐康复。此时,家庭的经济状况稍微好转,朱文玉和妻子决定送孩子们上学,尽管这对于当时的贫困家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。夫妻俩省吃俭用,凑齐了学费,让刘允若和姐姐接受教育。刘允若和姐姐都很懂事,每天放学后都帮忙做家务,减轻父母的负担。
然而,随着战火的蔓延,朱文玉的家庭面临了更大的困境。朱文玉为了让刘允若拥有一技之长,把他送去了上海学习皮鞋制作。刘允若也非常珍惜这段时间的学习机会,并且常常给养父母写信报平安。
1946年,解放军战士找到了朱文玉家。战士们告诉他,刘允若其实是刘少奇的亲生儿子,并且他们一直在寻找刘允若。得知真相后,朱文玉感到极为震惊,但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。他和妻子从养育了刘允若13年的深厚感情,舍不得把孩子送走。尽管如此,解放军战士耐心解释,他们是希望刘允若能回到刘少奇身边,接受更好的教育。
最终,朱文玉在心中做出了艰难的决定,决定将刘允若送回刘少奇身边。临行前,朱文玉请求刘允若和全家一起拍一张全家福,留作纪念。这张照片成为了他们唯一的留念。
刘允若回到刘少奇身边后,刘少奇对他十分关爱,并在信中向朱文玉表示感谢,称:“文玉兄,吾子承蒙抚养多年,感恩之至。”刘允若也在刘少奇的支持下重返学业,努力追求自己的未来。后来,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前往苏联深造的机会,为祖国的导弹事业做出了贡献。
然而,刘允若的养母在1953年因病去世,刘允若因身处远方未能及时回家。他写信表示愿意承担养母的丧葬费用,并由刘少奇代为处理。养父朱文玉也在此时病倒,最终在1954年去世。刘允若虽然未能亲自送养父最后一程,但他心中始终感念养父母的恩情,发誓要继续努力学习,回报养育之恩。
刘允若的一生,尽管充满波折,却也充满了幸运。遇到朱文玉夫妇这样的善良人家,让他不至于成为流浪街头的孤儿。而刘少奇和何宝珍的无私奉献,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发布于:天津市常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